作者:彩楓美國紅楓基地 發布時間:2013年3月1日
(1)鹽分的積累規律
地下水上升至地表蒸發后將鹽分留在地表,形成鹽分積累。雖然近年來地下水位下降得較深,但北京平原地區土壤中含鹽量仍偏高。土壤中可溶性鹽對植物的生長產生三方面影響:一是鹽類中對植物有害的鹽分引起的傷害;二是影響根的水和養分吸收;三是因鹽分過高而導致磷、鐵之類營養元素成無效狀態,造成植物營養元素缺乏。不少園林植物對高濃度鹽的土壤溶液敏感,常出現嚴重營養不良、焦邊、黃化等現象,較終導致死亡。
(2)土壤溶液鹽分濃度表現的特點
1)淺層地下水灌溉用水的含鹽量直接影響土壤鹽分含量,很多地區用深水井的“淡水”進行灌溉和洗鹽,可改善作物鹽環境。
2)土壤鹽分濃度的位差:干旱少雨,蒸發量大的季節,會使鹽分滯留在地表,形成土壤剖面自上而下的位差。控制地表水的蒸發量,用覆蓋地膜、樹葉、爛草以及增加植被覆蓋率等耕作措施可減少鹽分在土壤表層的聚集。同一種不耐鹽樹種的小苗,由于根系處于鹽漬嚴重的淺層,表現為受害嚴重。當其長高大后,根系分布到鹽分濃度小的深層,則表現受鹽害影響漸輕。如紅王子錦帶花在城區綠地小苗長勢弱、黃化,原地生長4—5年后,其大苗長勢會逐漸趨于正常。
3)土壤剖面鹽分濃度的變化規律受灌水和降雨影響較大,如農田、苗圃的大水漫灌可使土壤表層鹽分通過重力水帶到作物根層以下,從而改善其根區土壤高鹽環境,這就是為什么在土壤滲透性好的苗圃地,集中養護“不耐鹽樹種” 能較正常生長的原因。這些不耐鹽樹種一旦種植到綠地,用不了幾年就會因鹽害樹勢變弱,較終死亡。這就是20世紀60年代“白樺樹”在北京市園林苗圃成功育苗(育成5~6cm苗木),而進入綠地養護較終失敗的教訓。
4)地區土層結構對鹽分積累的影響:如果土壤耕作層下有砂礫層,地下水上升被隔斷,相應地上耕作灌水通過重力水將鹽分帶到隔離層以下起到了排鹽作用,造成根區土壤少鹽環境。此作用在山前沖積扇的成土母質中表現突出,如北京西山腳下平緩地帶,土層厚度一般在1~2m,下部全是砂和卵石層。地下水及鹽分被隔在土層下,土壤中鹽分被多年淋溶含量較小。園林局的西南郊苗圃處在此地區,很多不耐鹽的外引樹種生長很好,同樣的苗木在東北旺苗圃、東北郊苗圃則不能正常發育。
5)土壤鹽分季節性變化規律對不耐鹽樹種影響:春、秋鹽分在地表集結較嚴重,常見地表結成一層白霜,0~ 10cm土壤含鹽量可達0.7%,會嚴重影響播種小苗和淺層根系的生長。而雨季,土壤表層鹽分普遍隨雨水和澆灌水下移至大樹的深根部位,導致一些不耐鹽的多年生花灌木、小喬木黃化發生葉焦邊等現象。當然,用這些樹種不耐夏季高溫作解釋也有一定道理,但相對比同一季節在排水良好、含鹽量小的地區(土壤)同樣樹種的良好表現,說明土壤鹽分才是主要影響因素。
北京地區的油松對土壤鹽分很敏感,北京市地下水含鹽量為0. 23%的青年 湖公園,普遍針葉焦枯。于本市東南郊、通縣、大紅門一帶低濕地區栽植較難成活,只能在坡地高處栽植。曾在清華大學西門低洼處種植的油松全部死亡。油 松、白皮松對鹽反應敏感,濃度達0. 18%~0.2%即可引起鹽害。